形态描述
形态描述 贝壳稍小或中等大小,多数壳长在50mm左右,壳质较坚厚,多呈长方形或楔形。两壳略相等,壳两侧不等。壳前端尖细后端宽大。壳顶尖细,位于贝壳的最前端;腹缘稍直,在壳顶下略凹;背缘与腹缘在壳顶构成约30°角后向后上方延伸,至韧带末端略呈弧形伸向壳后缘;后缘呈宽圆形。壳面自壳顶至后腹缘有一条隆肋,将壳面分成两部分,由隆肋斜向背缘的壳面宽大;而向腹缘的壳面较小,且与背部壳面垂直成90°角。故两壳闭合时,形成一个梭形平面;梭形面不凸、较平。整个壳面被有细放射肋(彩版Ⅳ:6);肋光滑,有分枝,肋间距离较小。有时在壳腹缘及壳后端处有稀疏的细黄毛。生长纹细、略显,不很规则。壳表呈蓝绿色,有的杂有红、白或黑色小点,一般在壳顶附近和前腹缘处颜色较浅。贝壳内面呈蓝色或淡蓝色,略具珍珠光泽。壳顶下方具有浅蓝色三角形小隔板;铰合部不发达,仅有2—3个小突起;韧带稍短,位于壳顶后方背缘,呈褐色;韧带脊白色,较明显。外套痕及闭壳肌痕较明显。除足丝孔外,壳内缘皆具细缺刻;缺刻排列规则,极明显。由壳表卷入的角质狭缘呈浅绿褐色、半透明、易脱落。足丝孔位于前腹缘,不明显。足丝黄褐色,发达。
生物学
贝壳中等大,壳质坚厚,略呈方形。壳顶尖细,位于贝壳的最前端。壳表被有细放射肋,壳后端常有稀疏的细黄毛,呈蓝绿色,杂有褐、红、白等色小点。贝壳内面壳顶下方具有一个三角形的小隔板;铰合部有粒状齿。
生境信息
生态习性 为暖水性种,主要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海的潮间带或低潮线附近的浅水水域。营附着生活,以足丝附着在岩石和珊瑚礁等物体上,多发现密集在石缝和石珊瑚的底部和枝杈内。有群栖习性,常互相聚集在一起。贝壳表面常被藤壶、石灰虫和苔藓虫等附着。此种贻贝生活力也较强,生长也较快,在我国海南省新盈一带沿海,为数量较大的习见种。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在广东省的澳头、宝安,香港,海南省大洲、陵水北黎、崖县,西沙群岛的赵述岛、金银岛、东岛、琛航岛、全富岛及南沙群岛(分布图4);国外北自
分布图4 隔贻贝Septifer bilocularis的分布日本房总、能登以南至马尼拉,东自桑给巴尔、塞舌尔、马达加斯加、经印度洋、马六甲、印度尼西亚、澳大利亚、新喀里多尼亚,至土阿莫土。
分布图4 隔贻贝Septifer bilocularis的分布日本房总、能登以南至马尼拉,东自桑给巴尔、塞舌尔、马达加斯加、经印度洋、马六甲、印度尼西亚、澳大利亚、新喀里多尼亚,至土阿莫土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肉质部鲜美、营养丰富,可供食用。但由于壳厚而个体较小,故其经济效益不大。但此贝壳色鲜艳美丽,刻纹细致,也可做贝雕等工艺品的原料。此外,贝壳也可用做烧石灰或做农肥的混合肥料等。